關於 | 香港遊樂場協會 | 營舍部

香港遊樂場協會

透過多元化而適切的服務和設施,香港遊樂場協會的願景是培育青少年在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全面和均衡的身心發展,成為香港社會的接班人。

本會服務分為「中央行政及機構傳訊部」、「社會工作部」及「文化及體藝部」三大部門。「中央行政及機構傳訊部」負責協會行政、組織大型活動、機構傳訊、專業研究及發展等。「社會工作部」服務包括綜合青少年服務中心、兒童及青年中心、地區青少年外展社會工作服務、青少年深宵外展服務、社區支援服務計劃、學校社會工作服務、非常學堂輟學生輔導計劃等。而「文化及體藝部」則包括場館服務、營舍服務、藝術及交流服務、體育服務、社會企業、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等。服務單位遍佈港島、九龍、新界及離島各區。同時,本會亦與內地、澳門及東南亞鄰近地區的政府及公營機構有經常性的交流和合作,以促進彼此間之專業發展。

本會一直秉持「以人為本、追求卓越」的精神,貢獻社會,造福新一代,並致力成為一所本地及國際知名的專業青少年服務機構。


營舍服務 | 企業培訓


賽馬會銀礦灣營 | 東涌營

銀礦灣營於1952年12月21日正式開始運作,是香港遊樂場協會轄下的首個營地,至今已有超過60年歷史。隨著60年代社會服務的發展,重視加強青少年康樂活動服務的發展,銀礦灣營除舉辦「學生戶外訓練營」及「青少年週末渡假營」外,更舉辦露天宿營及日營。在暑假,更會舉辦獨木舟、風帆訓練營,以及遠足野營等。為配合香港遊樂場協會的暑期活動,自1972年起,營內大部份的業地均被闢為休憩場所,以配合遊河活動。70年代的銀礦灣營與教育司署合辦每次為期五天的小學生戶外訓練營,由教育司署安排有關小學,在教師率領下利用營地的自然景物配合教育司署的教材,作為講授課程及實習的場所,以達致活學活用。

自90年代開始,營舍服務對象不再拘限於學生,延伸至教會、大學、非政府機構及私人團體,而營內活動亦更趨多元化,銀礦灣營背山面海,風景優美,山腳下有著名的銀礦沙灘,可作各類的水上活動。協會的營舍服務多年來推動大自然教育,廣受中、小學學生歡迎,對組織自然、歷史及環保等教育營有一定的吸引力,千禧年代的銀礦灣營不斷尋求改善設施及開拓新遊戲環節,配合大嶼山的發展及文物旅遊推廣,擴闊服務類別,同時,營舍亦主動與協會的青少年服務單位配合,設計一系列有質素和針對性的訓練活動,提供在營地以外的推廣和教育。

2011年,銀礦灣營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一億四千萬港元捐助下,開展大型重建工程,重建後的營地除能提供更多宿營名額及康樂設施,亦可紓緩學校及巿民對營舍的需求,全新的康樂營佔地二千五百六十八平方米,為配合不同營友的需要,當中設有供二至八人使用、備有洗手間和淋浴設施的營房,而宿位數目將增加五成至一百八十個,營地亦配以多項環保設備,如綠色天台、太陽能板、生態公園及小徑,以及多用途禮堂、多媒體室、天文訓練工作室、環保教育廊、射箭及繩網等全新教育及康樂設施。

東涌營在民政署、離島理民府、社會福利署、何東爵士基金、戴麟趾基金及東涌鄉事委員會的支持下,於1977年開幕,70年代的東涌營初期只是鐵皮屋,內設有24張尼龍床,後來於80年代改建,並於1990年完成重建工程,再次投入服務。重建後的東涌營,由於遠離市區,吸引到不少天文、觀星及考古愛好者,亦方便不同團體舉辦小型群體訓練活動,更於2016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,於2017年以全新面目示人,全新的東涌營有三十個宿位,並提供多用途禮堂、自助廚房,重投服務的東涌營會與為期三年的賽馬會「動歷離島」創意體育計劃合作,以營地為基地,於離島區推廣各種新興運動。